全国服务热线:0579-86768776 登录 注册
电影剧本《六祖惠能》
剧本/历史传奇/已出版

出版社:

作者:王魁

可授权利: 摄制权

授权范围: 全球

简介:不识字的樵夫惠能听到有人读诵《金刚经》便心有所悟,由萌发学佛,到成圣立言《六...

分享到

作者简介
曾出版小说解析西游记丛书五本,
出版《解读山海经要略》
故事梗概

男婴儿在一道亮光腾空而起、一盆昙花盛开中诞生,被父亲给予希望努力奋斗成为圣贤,被僧人给予希望惠施与一切众生,取名惠能。

长大的惠能由于贫穷,不识字,只能靠打柴为生。不识字的樵夫惠能听到有人读诵《金刚经》便心有所悟,由萌发学佛,发展到成圣立言《六祖坛经》,设坛讲佛经,是只有佛说才能称为经吗?中国的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也是经典!为此,人们纷纷议论。

惠能寻学于五祖,在对话中,五祖感受了惠能的与众不同,鉴于怕遭人嫉妒,五祖安排惠能到后院劈柴舂米,就是在劳作中惠能参悟。

因与神秀的对偈语中,五祖得知惠能已经开悟,偷偷将衣钵传给惠能,并亲自驾船送走惠能。

惠能听从五祖安排,隐姓埋名十五年到得南方,因参与众僧的争论,被住持关注,探明出六祖的真身,因此被收留寺院。

惠能不迷信于说教,融合佛道儒三学诠释佛经,在寺院、山间、小溪、亭阁瀑布旁,论述了善恶,论述了人性与佛性,阐明人人皆有佛性、皆可以成佛、自性本来清净、自性本来具足,含藏一切万法,佛性不二,实心见性,自悟自修,寄坐禅于日常生活中。

神秀与惠能形成南北两个宗派,神秀安排僧人志诚去惠能处探学,被惠能查知,僧人志诚为惠能的论述所感化,因此从师惠能,成为大师。

神秀的门徒为争六祖的衣钵,收买刺客张行昌行刺惠能。惠能预知将有人谋害自己,准备好银两等候刺客。

张行昌行刺未果,却被惠能所感化,师从惠能,立地成佛,被惠能取名志彻。

唐中宗与武则天选高僧入朝奉事,选中神秀,神秀推举惠能。于是皇帝下诏书召请惠能入朝。惠能以年老多病为由,拒绝了召请,甘愿在山林终其一生。

惠能预感到自己将离开人世,继续讲学,端坐离世。

弥留之际,惠能弥蒙自己逆着水流而上,四肢发达的身体出现在水面上,扛着刚出生的自己,钟声响了,惊醒了的大钟小钟也都叮当齐鸣,黎明到来,惠能终于到了对岸,召唤着:“瞧,我们到了!你多重啊!孩子,你是谁呀?”

    画外音:我是新生的未来!



人物小传
作品分析

剧本卖点

中国文化解读佛教。


章节试读

场号:01

时间:唐朝

人物:男婴儿、青年女、青年男

场景:夜

特写:男婴儿在摇篮里扭动,孩子哼啊嗐的哭了。

青年女:(在床上探出身子抚慰婴儿)

特写:婴儿与温暖的母体接触之下,立刻安静了,只忙着唧唧逜逜的吃奶。惊慌的眼睛在那儿乱转。无边的黑暗,剧烈的灯光,他没有气力叫喊,吓得不能动弹,睁着眼睛,张着嘴,只在喉咙里喘气。  

青年男:“做个事业发达的人是最美的事。”
   青年女:(悄悄的哭了。)
    青年男:(嘟囔着)“哎唷,天哪!”

青年女:“得了吧,他又要哭了。”

特写:把母子俩都吓了一跳。婴儿愣了一愣,还是照常吃奶。

青年男:(大声)“人生成功才是天下第一的快乐。”   

特写:床上,孩子在母亲身边又骚动起来。他尽力抗拒,握着拳头,扭着身子,拧着眉头。

男人:(过来看着儿子)“这孩子痛苦变得愈来愈大,那种沉着的气势,表示它不可一世。你知道现在你爹有多痛苦?”

女人:“生活能像你想象的那样?如果是那样,短暂的精彩总是有的。”

男人:(转过身)“也不知道它要进逼到什么地步,只觉得它巨大无比,永远看不见它的边际。”

特写:孩子可怜巴巴的哭了。

 

场号:02

时间:夜

场景:沸腾的海洋在婴儿的微躯中汹汹作响。

 

场号:03

时间:夜

人物:青年男、青年女

场景:屋内,铜壶(古代的表)默默的在那里滴水。

    青年男:(把青年女搂紧,轻声耳语)“多爱你!爱一切!爱一切的人与物!一切都是好的,一切都是美的……他睡熟了。蟋蟀在灶肚里叫。祖父的故事,英雄的面貌,在快乐的夜里飘浮……要象他们那样,做一个圣贤才好呢!……是的,他将来是个圣贤!……他现在已经是了……哦!活着多有意思!……

场号:04

时间:黎明

人物:青年男、两个和尚

场景:村宅外,一道亮光腾空而起,一盆昙花盛开。

青年男:(出门)

和尚甲:(指着昙花)“奇异香气,遍满全街,就是这“(问青年男)“你们家里昨天晚上有没有生一个小孩?”

青年男:“是呀。”

和尚乙:“我们今天特地来为他取一个名字”

青年男:“叫什么?”

和尚乙:“叫惠能。”

青年男:(自语)“奇怪,我家昨晚是生了一个儿子,这两个和尚怎么会知道,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取惠能这个名字,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?”(问和尚)“和尚,你给我儿取名叫惠能,这是什么意思。

和尚甲:“惠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,能者将来长大能作佛事。”

青年男:(低头,纳闷,抬头看)

两个和尚:(走)

 

场号:05

时间:天大明

人物:少年小伙、中年妇女

特写:少年小伙悬在半空中,象只鸟,心在长江大河般的音乐众奔流,跟着它一起奋发,振翼翱翔
    中年妇女:(望着)“孩子大了”

 

场号:06

时间:唐朝

人物:众学者、众僧、众尼、众道、众俗。

场景:韶州大梵寺外

特写:韶州大梵寺春天的美景。

△众人纷纷奔向大梵寺。

众学者、众僧、众道:(边走边议)

学者甲:“今天是六祖惠能宣讲?

僧人甲:“六祖惠能大师他是怎么出家而开了大悟的呢?

道人甲:“能得到大师现场的教诲可真是不易。”

尼姑甲:“中国作为佛教的非原创地,作为佛法传播的下游,能够由六祖惠能大师贡献出一部足以与印度的佛经相媲美的《六祖坛经》,这是非常尊贵的。

学者乙:“以往传到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,一直到六祖惠能大师,他们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师,也是全体佛教的持法者

僧人乙:“只有佛说才能称为经,惠能是佛?”

学者丙:“《易经》不是经?《道德经》不是经?所以有持法者传承,我们都可以称之为‘经’。

学者乙:“《六祖坛经》记载惠能大师得法、传法、启导门徒的言教,是研究禅宗渊源的重要依据。

学者丁:“《坛经》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本土化起了重要作用。被尊称为‘经’,仅此一部。 当之无愧。

道人乙:“惠能大师所证悟的境界、他的见地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于释迦牟尼佛的层次,佛的境界,所以我们也称之为‘经’

 

场号:07

打出六祖惠能的大字,背景是六祖惠能中的精选镜头连接快放,同

时播音乐、男声独唱:(人生奋斗造花开,人生奋斗造花香,努力吧,把痛扔掉,奋斗吧,把伤褪去,奋斗吧,花开似锦,辉煌在即,辉煌在即不回头。)(半终止式结尾)然后放演员表。

 

下略

 

场号:43

时间:夏

人物:老年惠能、众和尚、众俗人

场景:曹溪南华山宝林寺内

老年惠能:“善知识!我这个法门,是以定慧为根本。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。定和慧是一体的,不是两个。定是慧的体,慧是定的用,当在发慧的时候,定就在慧中;当在入定的时候,慧也就在定中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就是定慧均等修持。因此,各位修学佛道的人,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,或先慧才能入定这种分别的话。持这种见解,就表示法有二相。口中虽说着好话,心中却不存善念;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,却不能定慧等持。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,内与外都是一如,定和慧就能均等了。自我开悟,自我修持,不在于诤辩;如果争论先后,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。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,必将增长我执法执,自不能远离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四相的执着。

  善知识!定慧就像甚么呢?就像灯光,有了灯就有光明,没有灯就黑暗。灯是光的体,光是灯的用,名称虽然有两个,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。定和慧也是如此。

善知识!所谓一行三昧,就是能在一切处,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心行正直。《净名经》说:‘直心就是道场,直心就是净土。’不要只在口头上说正直,心却谄媚邪曲;不要口说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。只要心行正直,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着。愚迷的人执着法相,执着一行三昧,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,不起妄想杂念,这就是一行三昧。作这种见解的人,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,其实正是障碍修道的因缘。

  善知识!道是要通流,为何反生滞碍呢?心不滞碍于法相,道就能通流;心若执着法相,那就叫作茧自缚。如果说常坐不动就是一行三昧的话,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,却遭到维摩诘的诃斥。善知识!还有人教人静坐,看住自己的心,观想静止,身体不动,心念不起,从这里下功夫。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,便在这上面执着,反而成为颠倒,像这样的人很多。如此教导别人,这是极大的错误。

  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:善知识!正教本来没有顿渐的分别,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。愚迷的人渐次修行,觉悟的人顿然契悟。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,见到自己的本性,就没有差别了。因此,立有顿渐的假名。

  善知识!我这个法门,自从上代祖师以来,首先建立‘无念为宗’‘无相为体’‘无住为本’。所谓无相,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;所谓无念,就是虽念而不执着于念;所谓无住,就是我人的本来自性。对于世间的善、恶、好、丑,乃至冤家至亲,有言语的冒犯、讽刺,或欺凌纷争的时候,都一概视为虚空幻相,不会想到报复仇害。在念念之中,不寻思过去的境界。如果前念、今念、后念,念念相续,不能断绝,就叫作系缚;在一切法上,念念不住着,这样就没有系缚,这就是以无住为本。

  善知识!外离一切相,就叫作无相。能离于一切相,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,这就是以无相为体。

  善知识!在一切境上,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,就叫作无念。在自己的心念上,要常远离一切外境,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。但是,如执着于甚么也不想,把念头全部断绝,一念断绝就死,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,这是极大的错误。学道的人应该好好的想一想,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,自己错了还罢了,却又再误导他人;自己愚迷不见真理,又毁谤佛经。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。

  善知识!为何立无念为宗呢?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,在外境上仍有所念,有所念就会起邪见,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。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,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,这就是尘劳邪见。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。

  善知识!所谓无,无的是甚么事呢?所谓念,念的是甚么东西呢?所谓无,就是无差别相,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;所谓念,就是念真如自性。真如就是念的体,念就是真如的用。真如自性能起念,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。真如本有自性,所以能随缘起念;真如如果没有自性,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。

  善知识!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,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,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着万境而能恒常自在。所以《净名经》说:‘善能分别一切法相,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。’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,本是不执着于心,也不执着于净,也不是不动。如果说执着于心,心念原本是虚妄的;知道心念是虚幻的,所以也就无所执着。如果说执着于净的话,人的自性本来清净,因为有了无明妄念,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。只要没有妄想,本性自然清净;如果起心执着于净,就会产生净的虚妄;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,有了执着,就是虚妄。净原本也没有形相,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,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;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,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,反而被净相所缠缚。

  善知识!所谓修不动心者,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,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、功过得失,这就是自性不动。善知识!愚迷的人,身体虽然不动,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,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。如果执着于心或执者于净,就障蔽了正道。

善知识!甚么叫作‘坐禅’呢?顿教法门所说的坐禅,是无所执着而没有障碍,在外对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念,这就称为坐,在内能见到自性不动,这就称为禅。

  善知识!甚么叫作‘禅定’呢?外离一切相叫作禅,内心不乱叫作定。若在外境上着相,内心就会散乱;若能外离一切相,内心就不会散乱。自心本性原是清净安定的,只因遇境起念,所以内心就乱了。如果见一切境而内心不乱的话,这才是真定。

  善知识!外离诸相就是禅,内心不乱就是定,外禅内定,就叫做禅定。《菩萨戒经》说: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净。善知识!在念念之中,得见自己的本性清净,精进修持实践,自然能够成就佛道。

各位,善知识!有关修行成佛的大事,必须要从自性的觉悟中做起。在任何时候,念念都能清净自心,修正自己的身行;见到自己的法身、佛性,自己救度,自己持戒,这样才算不虚来此曹溪一回。大家既然都是远道而来,能够共同在此聚会,都是大家有缘。现在请各位就地胡跪,我要先为你们传授‘自性五分法身香’,接着再传授‘无相忏悔’。”

大众:(各自胡跪。)

老年惠能:“第一是戒香,就是自己心中没有过失、罪恶,没有嫉贤妒能的心理,没有悭贪瞋忿的念头,没有劫掠杀害的意图,这就叫作戒香。第二是定香,就是看到一切善恶境相的时候,自心不会散乱,这就叫作定香。第三是慧香,就是自心没有障碍,时常以智能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,不造作恶业,虽是修行种种善事,但心中不执着所作的善行。尊敬长上,体念下人,怜悯孤苦,救济贫穷,这就叫作慧香。第四是解脱香,就是心不攀缘外境,不去思量分别善恶,身心自在,无所挂碍,这就叫作解脱香。第五是解脱知见香,就是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,但也不可以死守空寂,而应多方参学,听经闻法,以认识自心,通达佛法义理;待人要谦虚和善,不妄自分别人我,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,真如自性毫不变易,这就叫作解脱知见香。

  善知识!这‘自性五分法身香’,主要是用来薰修自心,千万不能离心而向外寻求。现在我再为你们传授‘无相忏悔’,灭除三世罪业,使身口意三业得到究竟清净。善知识!大家一起随我念:‘弟子等,从前念、现念、一直到后念,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’”

大众:(同念)“弟子等,从前念、现念、一直到后念,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”

老年惠能:“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愚迷等罪,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,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,今后永远不再生起。”

大众:(同念)“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愚迷等罪,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,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,今后永远不再生起。”

惠能:“弟子等,从前念、现念,一直到后念,念念都不被憍狂所污染,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憍狂等罪,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,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,今后永远不再生起。弟子等,从前念、现念,一直到后念,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,以前所造作一切恶业以及嫉妒等罪,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,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,今后永远不再生起。

  善知识!以上所宣说的就叫作无相忏悔。甚么叫作忏?甚么叫作悔?所谓忏,就是忏除以前所犯的过失,从前所造的一切恶业、愚迷、憍狂、嫉妒等罪,完全忏除尽净,今后永不再起,这就叫作忏。所谓悔,就是悔改自己以后再犯的过失,从今以后,所有的一切恶业、愚迷、憍狂、嫉妒等罪,现在已经觉悟,完全永远断除,更不再造作,这就叫作悔。所以称为忏悔。

  凡夫愚迷,只知道忏除自己以前所犯的罪业,而不知道悔改以后的过失。因为不知悔改的原故,所以从前的罪业未能灭除,往后的过失又频频生起。既然以前的罪业不能灭除,后来的过失又再生起,如何能称为忏悔呢?

  善知识!现在已经忏悔清净,再与大家一起发四弘誓愿,大家都应用心谛听:自心的众生无边,我誓愿度尽;自心的烦恼无边,我誓愿断尽;自性里的法门无量,我誓愿修学;自性的佛道无上,我誓愿成就。

  善知识!大家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?这么说,就不是我来度你们了。善知识!心中众生,就是所谓的邪迷心、诳妄心、不善心、嫉妒心、恶毒心,如是等种种不善的心,都是心中的众生,大家应该自性自度,这才叫作真度。

  甚么叫作自性自度呢?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、烦恼、愚痴等众生,用正见来度。既然有了正见,就能运用般若智能来打破愚痴迷妄的众生,各各自性自度。邪见来时用正见度,执迷来时用觉悟度,愚痴来时用智能度,恶念来时用善念度,这样来度心中的众生,就叫作真度。

  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,就是运用自性般若的智能来去除虚妄分别的思想心。法门无量誓愿学,就是必须见自本性,常常实践正法,这就叫作真学。无上佛道誓愿成,就是既然常能心存谦卑实践正法,又能远离迷妄而又不执着于觉悟,内心常生般若智能,真妄俱除,就能见到自己的佛性,也就能在一言之下悟道成佛。能够时时念念修行这四弘誓愿,这就是发心立愿的法门!

  善知识!现在已经发四弘誓愿了,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。善知识!归依觉,就是福慧具足的至尊;归依正,就是远离尘欲的至尊;归依净,就是众生敬重的至尊。从今以后,应当称觉者为本师,再也不去归依其它邪魔外道,常常以自性的佛法僧三宝来为自己证明。奉劝各位善知识,要归依自性三宝:所谓佛,就是觉者;所谓法,就是正;所谓僧,就是清净。自心归依觉,则邪迷之念不生,少欲知足而能远离财色,所以叫作福慧具足的至尊。自心归依正,念念都无邪见,因为没有邪见的原故,就没有人我、高傲、贪爱等执着,所以叫作远离尘欲的至尊。自心归依净,在一切尘劳爱欲的境界中,自性都不被染着,所以叫作众生敬重的至尊。如果能如此修行,就是自性归依。一般凡夫不能理解无相归依,所以从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归依戒;如果说归依佛,佛在那里呢?如果见不到佛,凭借甚么来作为自己归依的对象呢?所以说归依佛反成为虚妄。

  善知识!你们要自己去体会观察,不要错用了心意!经文上分明是说自归依佛,并不说归依他佛。不归依自性佛,就没有所归依处。现在既然已经自己觉悟了,你们必须各自归依自性三宝。向内要善调自己的心性,向外要恭敬尊重他人,这就是自归依。

  善知识!既然已经归依自性三宝了,现在请各位再专心谛听!我为你们再说一体三身自性佛,使你们都能够见到自性三身,明白地觉悟自己的真如自性。请大都跟随我念: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,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佛,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千百亿化身佛。

  善知识!色身犹如我们自己的住宅一般,所以不足以归依。刚才所说的法身、报身、化身这三身佛,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,世间上每个人都具有。只因自己的心性被无明所迷惑,不能见到内在的自性,而总是向外去寻觅三身佛,却看不见自性身中本来就具有的三身佛。你们听我说法,能使你们在自身中见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。这三身佛,是从自性中出生,并不是从外面可以寻得的。

  甚么叫作清净法身佛呢?世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无染,一切万法都由自性而生。如果心中思量一切恶事,会产生恶的行为;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,就会产生善的行为。如此所有一切善恶诸法在自性中,就好像天空本来常清、日月本来常明,只因为被浮云遮蔽而形成上明下暗的现象;忽然一阵风来,把浮云吹散,天空自然上下全明,森罗万象都会清楚的显现出来。心人心性,经常浮游不定,就好像那天空的浮云。

  善知识!智就象是太阳,慧就象是月亮,智能常如日月光明朗照,但是如果向外滞着尘境,就会被妄念的浮云遮盖自性,智能就不得明朗。如果能遇到善知识,听闻佛法真理,自能除去心中的迷执妄念,而内外光明澄彻,在自性中,万法自然一一显现。见性的人也是如此。这就叫清净法身佛。

  善知识!自心归依自己本有的自性,就是归依真佛。所谓自归依,就是除去自性中的不善心、嫉妒心、谄曲心、吾我心、诳妄心、轻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见心、贡高心,以及一切时中所有不善的行为;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,不说别人的好坏是非,这就是自归依。常须怀抱谦下之心,普遍对人恭敬,这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,通达无碍,这就叫作自归依。

  甚么叫做圆满报身呢?譬如一灯能破除千年的黑暗,一智能灭除万年的愚痴。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,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,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,念念圆明,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。善与恶虽然不同,但是本性并没有两样,这无二之性,就叫作实性。在实性中,善恶无染,这就叫作圆满报身佛。自性若起一念之恶,便能消灭万劫以来所修的善因;自性若起一念之善,便可灭尽多如恒河沙的恶业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,念念之间自见本性,不失正念,这就叫作报身。

  甚么叫作千百亿化身呢?如果不思量万法,自性本来就如晴空;如果对万法有了一念的思量,就叫作变化。思量恶事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地狱的境界;思量善事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天堂的境界;生起毒害之念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龙蛇的境界;生起慈悲之念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菩萨的境界;自性流露智能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上界诸天的境界;自性迷执愚痴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下方三途的境界。自性的变化非常多,愚迷的人不能省察觉悟,念念生起恶心,所以经常在恶道中行走。如果能回转一念的善心,就能生出般若智能,这就叫作自性化身佛。

  善知识!法身本来人人具足,念念得见自性,就是报身佛。从报身上思量万法,发智起用,就是化身佛。自己觉悟,自己修行自性功德,就是真归依。皮肉就是色身,色身譬若住宅,不可说是归依。只要能了悟自性中本具三身,就是认识自性佛。

这就叫作自归依。

  甚么叫做圆满报身呢?譬如一灯能破除千年的黑暗,一智能灭除万年的愚痴。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,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,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,念念圆明,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。善与恶虽然不同,但是本性并没有两样,这无二之性,就叫作实性。在实性中,善恶无染,这就叫作圆满报身佛。自性若起一念之恶,便能消灭万劫以来所修的善因;自性若起一念之善,便可灭尽多如恒河沙的恶业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,念念之间自见本性,不失正念,这就叫作报身。

  甚么叫作千百亿化身呢?如果不思量万法,自性本来就如晴空;如果对万法有了一念的思量,就叫作变化。思量恶事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地狱的境界;思量善事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天堂的境界;生起毒害之念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龙蛇的境界;生起慈悲之念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菩萨的境界;自性流露智能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上界诸天的境界;自性迷执愚痴时,自心就能变化为下方三途的境界。自性的变化非常多,愚迷的人不能省察觉悟,念念生起恶心,所以经常在恶道中行走。如果能回转一念的善心,就能生出般若智能,这就叫作自性化身佛。

  善知识!法身本来人人具足,念念得见自性,就是报身佛。从报身上思量万法,发智起用,就是化身佛。自己觉悟,自己修行自性功德,就是真归依。皮肉就是色身,色身譬若住宅,不可说是归依。只要能了悟自性中本具三身,就是认识自性佛。


场号:44

时间:夏 

人物:法海比丘、老年惠能

场景:山峰中

法海比丘:“即心即佛是甚么道理?祈求和尚慈悲为我解说。”

老年惠能:“前念不生执着,当下就是心;后念不令断灭,当下就是佛;能成就一切相的是心,能远离一切相的是佛。这个问题如果要我详细解说,纵使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也是述说不尽。听我说偈:

   无念之心名为慧,离相即佛就是定。

   定慧须均等修持,心意自然常清净。

   能悟此顿教法门,由你习性所自得。

   定体慧用本无生,定慧双修才是正。’”

法海比丘:(合掌)“豁然大悟,无念的心原来就是佛,不能觉悟而自我委屈;我已明白定慧的正因,当定慧双修离一切相。”

   

场号:45

时间:夏

人物:法达比丘、老年惠能

场景:溪水旁

    法达比丘:(礼拜惠能,头却不着地。)

老年惠能:“顶礼头不着地,与不顶礼有何不同?你心中必自负有一事物在,你究竟修学甚么专长呢?”

法达比丘:“我念诵《妙法莲华经》已经有三千部了。”

老年惠能:“如果你念到一万,能领悟经中大意,而不觉得自己胜过别人,那就能和我并肩同行。你现在竟以诵经千部而自负,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失,现在听我说偈:顶礼本为折伏慢心之幢,为何顶礼时头不着地?心中存有我罪业即生起,无求功之念能获福无量。现在你的名字叫法达,殷勤诵念经典不曾停息,这只随着声音空在口头诵念,必须经义明心才能号称菩萨。今日和你有这段因缘,所以现在我为你说示法义,只要信佛本无言说法,妙法莲花自然从口发。”

法达比丘:“从今以后,我一定对一切谦虚恭敬,弟子虽然诵持《法华经》,却不了解经中的意义,所以心中常有疑惑。和尚智能深广博大,请约略为我讲说经中的义理。”

老年惠能:“法达!佛法本来就很通达,是你自心不能通达;经义本来无可疑问,是你自心起了疑惑。你诵这部经,可知道它以甚么为宗趣吗?

法达比丘:“弟子根性愚钝,向来只依经文诵念,哪里会知道以甚么为旨趣呢?”

老年惠能:“我不认得字,你试拿经本来读诵一遍给我听,我为你讲说。”

法达比丘:(高声诵) “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说是法

现在未来佛 其数无有量 亦以诸方便 演说如是法,如今者世尊 从生及出家 得道转法錀 亦以方便说。

老年惠能:“停!这部经原来是以‘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’为宗,即使说再多的譬喻,也不会超越这个宗旨。甚么是因缘呢?经中说:‘诸佛世尊都只为一大事因缘所以出现于世间。’所谓一大事,就是佛的真知见。世间的人不是向外迷惑执着诸相,就是心内迷惑执着于空,如果能够于相远离一切相执,于空远离空执,这就是内外不执不迷。如果悟得这个法门,在一念之间心地豁然开朗,这就是开佛知见。佛的意义就是觉,分为四门:令众生开启‘觉的知见’,为众生指示‘觉的知见’,令众生体悟‘觉的知见’,令众生契入‘觉的知见’。如果在听闻开示时,便能体悟契入,就是‘觉的知见’,让本来具有的真性得以显现。你要慎重,不要用错误的知见解释经义!不要见经上说‘开示悟入’,就误以为那自然是佛的知见,与我辈凡夫没有缘份。如果误作这样的见解,就是诽谤佛经,诋毁佛陀。他既然是佛,已经具有佛的知见了,何必还要再去‘开佛知见’呢?你现在应当坚信:所谓佛的知见,就是你自己的心,心外再也没有其它的佛了。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障蔽了光明的心性,贪着尘劳境界,向外攀缘而内心生起妄想纷扰,甘心受尘劳的驱使而奔驰,所以才要劳动大觉佛陀,从正定中出现于世,苦口婆心地宣说种种方便法门,劝导令众生止息贪爱等妄想执着,不要向心外去妄求,这样就和诸佛没有差别,所以说是开佛知见。

我也常劝一切人,要在自己心中开启佛的知见。但是,世间的人心地不正,愚昧迷惑,造种种罪,口说善言,心怀恶念,贪爱瞋恚,嫉贤妒能,谄媚佞言,自恃慢人,侵犯别人,损害他物,这就是自己开启了众生的知见。如果能端正心念,时常生起智能,观照自己的心性,不造恶而行善,这就是自己开启佛的知见了。你必须念念在开启佛的知见上,千万不要自己开启众生的知见!能开启佛的知见,就是佛出世间;开启众生的知见,就是还在众生世间。你如果只是辛辛苦苦的执着念诵《法华经》文,以为这就是功课,这和犁牛爱惜牠自己的尾巴又有甚么不同呢?”

法达比丘:“照这样说,只要能理解经义就好,那就可以不必诵经了么?”

老年惠能:“佛经的本身有甚么过失呢?难道障碍了你的诵念吗?须知执迷和觉悟在于个人,受损或得益都由于自己。口诵经文而心能行其义,就是能够转经;口诵经文而心不行其义,就是被经文所转了。听我说偈:

   心若执迷被法华转,心若领悟能转法华。

   诵经虽久不明经义,与理相悖成为仇家。

   无所执念所念是正,有所执念所念成邪。

   不论有无都不执着,永远驾御大白牛车。

法达比丘:(感动的涕泣)“法达从过去以来,确实未曾转《法华》,而是被《法华》所转。经上说:‘一切大声闻乃至菩萨,即使竭尽思虑共同测度,也不能测知佛陀的智能。’现在只令凡夫但能觉悟自己的心性,就说是佛的知见,如果不是上等根性的人,不免要生起疑惑诽谤。又经中说三车:羊车、鹿车、牛车,与大白牛车,究竟要怎样来区别呢?祈愿和尚再次慈悲开示。”

老年惠能:“经意本来就说得很清楚,是你自己执迷而与之相违背罢了!一切三乘行人之所以不能测知佛智,问题就出在他们要去度量,任凭他们费尽心思共同推测,只有更增加与佛智距离遥远。佛法本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设说的,并不是为佛而设说的,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,那就听任他退出会席。只是他竟不知道自己原就坐在白牛车上,却还要向门外去别觅羊鹿牛三车。何况经文明白地向你说:毕竟只有一佛乘,并没有其它诸乘。或说二乘、三乘,乃至说无数的方便法门,以及种种因缘譬喻等言词,这些法全部都是为了一佛乘说的。你怎么不注意省察呢?羊鹿牛三车是佛所设的三乘方便法,是为昔时众生迷失实相而施设的权教;大白牛车是佛真实说的一乘实相法,是为现今众生修持成熟而开显的实教。这只不过是教你去除三乘方便的假名而归入一乘实相的实教,一旦归入实教之后,就没有所谓的实教了。要知道所有珍贵财物全部都属于你所拥有,任由你自己去受用,更不作佛陀慈父想,也不作众生穷子想,更没有所谓的受用财宝想,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诵《法华经》。能够如此,就好像从前劫到后劫,手中并没有放下经卷;从白天到黑夜,无时不是在持诵《法华经》。”

法达比丘:(欢喜踊跃,偈唱)“妙法莲华经已念诵了三千遍,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数消亡。不明了诸佛出世的因缘宗旨,怎么能息灭累劫以来的妄心?羊鹿牛三车是权巧施设,初中后三善是依次发扬。  谁能知道火宅内的众生,原来一悟之后是法中王。”

老年惠能:“从今以后,你才可以被称为真正诵经的出家人。


场号:46

时间:夏

人物:智通比丘、老年惠能

场景:小树林旁

智通比丘:“阅读《楞伽经》多达一千多遍,却不能领会三身和四智的意义,请教大师,恳求解说经中要义。”

老年惠能:“智通比丘,所谓三身:清净法身,是你的自心本性;圆满报身,是你的般若智能;千百亿化身,是你的修行实践。如果离开本性,另外说有三身,这就是有身而无智;如果悟三身本无自性,这就叫作四智正觉。听我说偈:‘自性本来具有三身,由三身发明成四智。不必摒绝见闻外缘,就能超然直登佛地。我现在为你说的法,你要深信永无迷惑。莫学他人向外驰求,整天口中徒说菩提。’”

智通比丘:“是否能请求大师为我讲说四智的意义?”

老年惠能:“既然领会自性三身的意义,自然也就能明白四智的意义,为甚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?如果离开了自性三身,而另外去谈说四智,这就叫作有智无身;即使有智,也等于无智。大圆镜智是本性清净体,平等性智的心体无所滞碍,妙观察智不假功成,不涉计度,不起分别,成所作智如同大圆镜。虽然五八两识果上转,六七两识因中转,但只转其名而非转其实性体。如果在悟道转识时,不留余情,尽管外缘繁杂多起,而心却处于定中。”

智通比丘:“ 三身原来是我的体性,四智原本是明彻的心。三身四智圆融无障碍,应物随缘任意而现形。 起心修持都是妄念动,守住也不是最好办法。身智妙旨因师得晓悟,从此尽无染污诸假名。”


场号:47

时间:夏

人物:智常比丘、老年惠能

场景:亭中

智常比丘:(参礼)
    老年惠能:“你从哪那里来?想要求得甚么吗?”

智常比丘:“学僧智常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,承蒙他开示见性成佛的奥义,只是心中还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决,因此从遥远的地方前来参礼,祈求和尚慈悲为我开示。”

老年惠能:“他都说了些甚么?你试着举出一些例子说说看。”

智常:“我到了那里,大约住了三个月,都不曾得到他的开示教诲,我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,有一天晚上,我单独进入方丈室,请他开示:‘甚么是我的本来心性呢?’他说:‘你见过虚空吗?’我回答说:‘见过。’他又问:‘你所见的虚空有没有相貌呢?’我回答说:‘虚空没有形体,哪有甚么相貌可言呢?’他说:‘你的本性就如同虚空,了无一物可见,这就叫作正见;没有一物可知,这就叫作真知。没有青黄长短等色法的区别,但见得本源清净无染,觉体圆融澄明,这就叫作见性成佛,也叫作如来知见。’学僧虽然听了这个说法,还是不能解决内心的狐疑,所以恳求和尚开示。”

老年惠能:“那位和尚所说,还存有知见在,所以不能使你全然明白。我现在给你一首偈语:‘不见一法犹心存无见,就好像浮云遮蔽日光。不知一法犹执守空知,依然像太虚中闪电。这个知见是瞬起暂现,然而却如此错认知见,哪里曾了解随缘方便?你应当要能一念知非,好让自性灵光经常显现。’”

 智常:“心里豁然开朗。”(偈)“无来由的生起知见,执着外相觅求正觉,只要存有悟的念头,那能出离昔时迷惑?自性中觉悟的源体,仍随知见徒然迁流。若非进入祖师丈室,依旧茫然执着两端。”

  

场号:48

时间:夏

人物:智常比丘、老年惠能

场景:山峰中

智常:“佛陀说三乘教法,又说有最上乘,弟子不了解,愿求和尚教导。”

老年惠能:“你应观照自己的本心,不要执着心性外的法相。佛法并没有四乘之分,而是人心各有不同:从目见耳闻下转诵经典的人是小乘行者,悟解佛法义理的人是中乘行者,依法修行的人是大乘行者,万法完全通达,万法具足完备,一切不染不着,远离一切法相,无一法可得,这就叫作最上乘的行者。乘是行的意思,不是在口头上争论就能得到。你应该自己依法修行,不必问我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你自己的佛性都是来去无碍,圆通无碍的。”

智常:(顶拜)

 

场号:49

时间:夏

人物:志道比丘、老年惠能

场景:瀑布旁

志道比丘:“学人志道自从出家以来,阅读《涅槃经》已经有十多年了,还不明白经中大意,请和尚慈悲教诲!”

老年惠能:“你甚么地方不明白呢?”

志道:“‘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’我对这首偈语有所疑惑。”

老年惠能:“你为甚么会有疑惑呢?”

志道:“一切众生都有二身,就是所说的色身和法身。色身是无常的,有生有灭;法身是常的,没有知觉。经中说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,不知道是哪个身入于寂灭?哪个身受此真乐?如果说是色身,当色身坏灭的时候,地水火风四大分散,完全是苦,既然是苦,就不可说是乐了;如果说法身入于寂灭,那么法身如同草木瓦石一样的没有知觉,由什么来享受真乐呢?又法性是生灭法中的实体,五蕴是生灭法中的相用,一体有五用,生灭应当是恒常的。生就是从性体而起的相用,灭就是摄相用而还归于性体。如果听任他们再生,那么有情含识的众生就不断绝也不灭亡;如果不听任他们再生,就将永远归于寂静,而与无情的东西没有甚么不同了。这样,一切万法就被涅槃所限制,生命尚不可得,还有甚么快乐可言呢?”

老年惠能:“你是佛门弟子,为甚么学习外道的断常,而妄自议论最上乘法呢?据你所说,就是色身之外另有一个法身,离了色身的生灭可以另外求得法身的寂灭。又推论说涅槃常乐,要有某个身来受用。这是在执着生死,贪着世间的快乐。你应当知道,佛陀就因为一切迷执的众生妄认五蕴假和的色身为自我,分别妄计一切法为外尘,贪生厌死,妄念迁流,不知人生如梦似幻,虚假不实,枉受生死轮回,反而将常乐的涅槃看成是苦,整天忙碌地奔驰营求俗务。佛陀为怜悯这些愚迷众生,于是开示涅槃真乐的境界。是没有刹那生起的相可见,也没有刹那坏灭的相可寻,更没有生灭可灭,才是涅槃寂灭分明现前的境界。正当寂灭现前的时候,也没有甚么东西可以让你感受到这是寂灭,这就是所说的常乐。这种常乐本来没有甚承受的人,也没有甚么不承受的人。哪里会有一体五用的名称呢?更何况你还说涅槃禁伏一切法,让它们永无生命呢?这就是在毁谤佛法了。

听我说一首偈语:‘至高无上大般涅槃,圆融明净常寂灵照,凡夫愚人说是死亡,外道之人执为断灭。二乘行者视为无作,全都属于情识执着,是六十二见的根本。只是妄立虚假名目,何曾具有真实之义?唯有超越常人的人,通达一切不取不舍。因知五蕴色法心法,以及五蕴中的假我,只是外现种种色像,各种不同的音声相,一切平等皆如梦幻,不必生起凡圣见解,也不必作涅槃理解,二边三时一起坐断。常应六根生起大用,却没有诸用的念头。分别思量一切诸法,却没有分别的妄见。纵使劫火烧乾海底,灾风鼓动诸山相击,这真常寂灭的法乐,就是大般涅槃实相。我今在此勉强形容,使你舍弃不正见解。你若不去随言生解,定能领悟少分佛法。”

志道:“听了偈语之后,得大开悟”(欢喜踊跃地顶礼)


下略

 

场号:67

时间:夜

人物:老年惠能

场景:寺院屋内

老年惠能:(端坐)“我去了。”

特写:昙花凋谢,天空白虹连地面。

画外音:惠能大师世寿七十六岁,二十四岁时受五祖传衣,三十九岁时披剃受戒,说法利生共有三十七年。得法嗣法的有四十三人,其它悟道超凡的就不知其数了。达摩祖师所传以为凭信的祖衣、唐中宗御赐的磨衲宝钵以及方辩所塑的六祖法相,连同大师所用的道具等,永远作为宝林寺的镇寺之宝。流传《法宝坛经》,用以显扬顿教禅门的宗旨,兴隆三宝,普遍利益一切众生。

 

场号:68

时间:夜

人物:老年惠能、场号:01的男婴儿

特写:弥蒙中的老年惠能:“咱们分手罢,可怜的朋友们!咱们都不够强。”
    众人:(哭泣)

特写:弥蒙中的老年惠能逆着水流而上,四肢发达的身体出现在水面上。他的左肩扛着场号01的男婴儿。钟声响了,惊醒了的大钟小钟也都叮当齐鸣。黎明来了,老年惠能终于到了对岸。

老年惠能:(对男婴儿)“瞧,我们到了!你多重啊!孩子,你是谁呀?”

画外音:我是新生的未来!

男声独唱:(人生奋斗造花开,人生奋斗造花香,努力吧,把痛扔掉,奋斗吧,把伤褪去,奋斗吧,花开似锦,辉煌在即,辉煌在即不回头。)(完全终止式结尾)